特色疗法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医药成果的总称,是各民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历史上为我国各民族的繁衍生息、防病治病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它们仍在各民族人群中承担着主要的医疗保健任务,并且服务于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中设立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旨在为广大民族地区提供一批耳熟能详、通俗易懂、方便使用的民族医药文献和一批能够学、学得会、用得起的成熟的适宜技术,满足民族地区日益增长的民族医药需求,更好地保持和发挥民族医药的特色优势,促进民族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里介绍的是朝医“隔蒜灸”治疗太阴人慢性咽炎技术。
慢性咽炎的表现为: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胸闷憋气、心慌气短、恶心反胃干呕、粘痰、分泌物多、咽喉肿痛、咽部梗塞、失音、声音嘶哑、干咳等。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病程冗长,顽固难愈。
隔蒜灸治疗技术以陈年艾绒和大瓣蒜为施灸材料,是朝鲜族民间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特色技术。《本草经疏》记载:“葫,大蒜也,辛温能避恶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壅肿也。”《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重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在朝鲜族民间,艾灸广泛应用于治疗寒湿性病证、外科病证和妇科病证,尤其治疗慢性病取得满意的疗效。
适用范围
隔蒜灸治疗太阴人慢性咽炎技术适用于年龄10岁到70岁之间,符合朝医四象医学太阴人标准的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
禁忌症
1. 10岁以下儿童。
2. 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癫痫、有出血倾向及止血困难者。
3. 妊娠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禁用。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具准备
艾绒、独头大蒜或大瓣蒜,以及1寸28#针灸针、点火工具等。
(二)详细操作步骤
(1)取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相当于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
(2)详细操作
嘱患者选取座位,双手自然置于桌面上,点柔按摩合谷穴约半分钟,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独头大蒜或大瓣蒜切成直径2.0cm-2.5cm、厚约0.3cm的薄片,取28#1寸针灸针在蒜中央由内至外圆形刺扎9孔,范围直径大约1-1.3cm。放在穴位上,上置直径为0.8cm-1cm,高度1.0cm-1.5cm上尖下大的圆锥状艾柱,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
儿童或手部皮肤较薄嫩者,施灸5壮,皮肤较粗糙者灸7壮,灸烫难以忍受时,医者可将蒜片连续抬起、放上,反复操作至局部潮红,稍有烫痕或自然起泡为止。施灸完毕,撤出灸柱。将燃烧完的艾柱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瓶内,使之自行熄灭。嘱患者2日之内勿沾水,以防感染。
治疗时间及疗程
一疗程为4次,每周二次,疗程间休息30天。
关键技术环节
儿童或手部皮肤较薄嫩者,施灸5壮,皮肤较粗糙者灸7壮,灸烫难以忍受时,操作者可将蒜片连续抬起、放上,反复操作至耐受为止。局部潮红,稍有烫痕或自然起泡为止。
本项技术在应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请陈日华中医师予以提示
1.治疗前首先应耐心说明治疗全过程,尤其儿童患者一定要取得病人的同意,得到患者的合作。
2.为提高巩固疗效,避免反复发作,应少食煎炒和刺激性食物,减少烟酒及其他粉尘刺激,注意休息,减少操劳,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对本病的康复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3.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灸。
4.如灸后起泡患者,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头穿破,放出液体,用消毒干棉球擦之。若灸疮污染局部发炎时,可用消炎膏或玉红膏涂敷。
隔蒜灸治疗技术是朝鲜族民间特色疗法,作为一项非药物疗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治疗朝医辩象为太阴人的咽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特色与优势明显,尤其在预防性治疗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不但可减少咽喉疾病发作次数、能很快减轻咽痛,缓解相关的伴随症状,并在降低咽喉疾病复发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附: 太阴人诊断标准
体形气像腰围之立势盛壮而脑椎之起势孤弱,肌肉坚实,容貌修整正大;
性质长于成就,才干能于居处;
性气恒欲静而不欲动,
恒有怯心而“卓卓然”;
情气恒欲内守而不欲外胜。
脏腑则肺小肝大,性情有浪乐深喜,牛之性,
病证则胃脘受寒表寒病,肝受热里热病。
太阴人为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