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论著
反复外感成积
《伤寒论》有重感之说,一般人也知道有重感即重复感冒,但是重复感冒的病情却介绍太少。 反复外感会是什么情况呢? 据本人的临床观察,发现有如下情况。感冒发生时,病人出现头痛、鼻塞流涕、发热恶寒、肢体酸楚、颈部和颌下淋巴结肿大,咽喉充血红肿,舌质红苔白或黄,脉象浮数或浮缓紧等。如果感冒好转或治愈,上述诸症消失。但是如果反复的感冒,则会出现咽喉持续红肿、呼吸道变得狭窄,咽壁滤泡增生,咽喉部静脉迂曲扩张,颈部及颌下淋巴结持续肿大,颈项部肌肉肿胀并且副鼻窦特别是上颌窦会出现囊肿,舌质也可出现淡紫色。脉象可以是沉、涩、滑。 咽喉持续红肿、滤泡增生,咽喉部静脉迂曲扩张,舌质淡紫色,说明有淤血存在,淋巴结肿大、副鼻窦囊肿,说明有痰阻气滞血凝存在。淤血、痰阻,都是积的表现,对于囊肿形成,滤泡增生,更是类似徵痂的病理状态,是积的表现形式。 什么是积?积,聚也。《说文》按,禾谷之聚曰积。积还有累积、滞留的意思。邪气的集聚滞留,导致气血津液的运行受阻,出现淤血、痰凝、气滞等等病理改变。 外感诸邪有风、寒、暑、湿、燥、火,外感之邪不同,形成的积就会不同。 风之伤于络脉,络气受扰,气血运行紊乱,气乱则血液运行失常,或妄行而溢出血脉外,或血阻而出现脉络堵塞。出现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等等)、发热、口眼歪斜等。 寒之积伤及脉络,则气血阻滞、津液流转不畅,阳气被郁,营卫不和。出现恶寒、关节冷痛、鼻流清涕等等。 暑气之积伤于脉络则气阴被耗,阴亏气虚,湿热中阻。出现发热无力、往来寒热、纳呆、泻泄等等。 湿气之积伤及脉络则气血涩滞,阻滞中焦气机,经气不利。出现关节痛重、腹泻纳呆、周身如裹等等。 燥邪之积伤及脉络则肺阴耗伤,血亏阴耗,出现干咳无痰、咽干口燥、鼻纽、咳血等等。 火邪之积伤及脉络则热毒集聚,成脓成痈,壮热、发热、皮肤疱疹、咽喉痛等等。 外感成积有久暂轻重之别。有在经之不同,有五脏六腑病变之不同。需要根据个体不同而具体辩证。并且,每一个外感病人,很难判断是否是反复外感有积,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在不断地感受外邪的过程中生存,体质强壮者,外感可以无积,但是其他人却或多或少的存在积。外感成积,是五脏六腑发生各种疾病的内在基础。再次的外感会使病情出现进一步的变化。所以,治疗外感要注意积的存在,要消除积的存在。这样才能真正的彻底的治愈疾病和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外感病人,除了判断伤寒伤风的具体经络,还要判断是否有积的存在,根据积的性质部位归经不同,决定治疗大法。比如患者发热恶寒、头痛,项背紧张,颈部瘰疠,舌红苔白,脉浮紧,咽喉部红肿、血管青紫扩张,辩证伤寒束表,痰瘀聚集。治则:发表解肌,消瘰散结。方用葛根汤加蔓荆子、连翘、浙贝母、当归。 常见的中风病人,在出现中风之前往往有积的存在,既可以有痰积,也可以有瘀积,以及毒邪集聚。病人在再次外感中邪之后出现经络阻塞,出现偏瘫不语。从此观点看,古人讲到中风是未将内风致病作为主要原因,而是认为中风,说明外风的机制是主要的原因。因此,治疗中风病,要考虑外感中邪的因素。比如一位外感后头晕目眩如作舟船的病人,在外院应用脉络宁、三七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能量合剂、川芎嗪等等输液治疗21天无效,年龄76岁,男性,表现面赤、烦躁不安、颈部及颌下瘰疠,咽喉部红肿,昂伯氏征闭眼阳性,无眼振,双侧病理征阳性,作核磁共振及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右侧脑叶、双侧基底节多发脑梗塞,右侧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中动脉狭窄。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1脑梗塞椎2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清热祛邪,消瘰通络。方用白虎汤加生牡蛎、玄参、浙贝母、防风、蔓荆子、夏枯草,一剂而愈,其中未用任何的西药及输液。再服三剂未见无发。 天人相应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在辩证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忘记外感因素,治疗外感时不能忘记积的存在。